明天(1月4日),中山将迎来“工改”攻坚三周年的日子。截至目前,中山村镇低效产业园改造升级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圆满完成三年攻坚既定目标任务。接下来,中山对未来工业园发展有何规划和愿景?“工改”又为全市党员干部和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和思考呢?
三年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工改”的带动下,2023年中山GDP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202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投资增长14.8%,其中“工改”项目完成投资149.37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7.4%。接下来,中山“工改”不停步,将从推动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拆除整理和跨镇街改造升级、全力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两个方面推动“工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坚持优化、完善、延续“工改”政策体系,确保“工改”政策不退潮、不褪色。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邓宇文:“一方面我们的整个政策体系在维持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去完善和修订,针对后续的重点工作有差异化地去给予政策的供给。第二方面是充分用好国家相关政策,争取更多专项资金,可以投放到我们的‘工改’工作里面。”
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秘书部部长宋冬:“对于‘工改’的政策,我们已经委托第三方机构,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政策评估,我们会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于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大部分的政策还会继续延续,但是对于阶段性的一些政策,我们可能会以明确的通知的方式,向社会广而告之我们政策接下来的方向,反正保证我们‘工改’的政策不褪色不退潮。”
市工改办方面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大招商力度,完善园区配套,确保改造出来的新工业厂房效益最大化,让“工改”在中山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秘书部部长宋冬:“接下来‘工改’会从我们现在建出来的厂房它周边环境的配套、基础设施的配套,要从这方面把我们园区的软实力,把它给提升起来,把我们‘工改’改出来的土地、厂房,把它建成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园区,能够发挥它最好的效果。”
有学者表示,经过三年的攻坚,中山“工改”大势已成。面对国际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山以土地空间换发展空间,改变了城市面貌,在夯实制造业基础的同时,还将“工改”和“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为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了新动能。中山已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需要坚定地走下去。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周耕:“我们这条路要坚定地走下去,而更需要我们‘工改’人,包括全市人民,需要进一步做好的是紧跟我们当下的形势,将中山的整体发展融入到我们广东,融入到全国大局,更好地助力我们高质量发展和腾飞。”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能过于关注眼前利益,把这个空间真正用于新质生产力的项目,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通过这一轮‘工改’真正形成能够支撑中山未来更长远、更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中山市香山智库研究院院长、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项俊波:“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来自珠江口东岸和港澳要素资源加快向西岸溢出,中山必须依托‘工改’拓展空间,进一步抢先卡位,承接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就能促进经济增长,中山‘工改’还有很多空间,希望它能形成我们说的可复制、可辐射的改革模式,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广东,我们做好了,我们去扩散、辐射全国其他地方。”
“工改”三周年既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三年的“工改”经历,也给全市党员干部和企业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黄圃镇党委副书记陈永德:“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实际上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包括外部的形势, 包括经济形势,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让这些基础产业不断地更新换代,然后我们才能坐在生产链的顶端。”
南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飞国:“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不可怕,你要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要敢于改革,只要改革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群众、有利于这个社会和谐善治。这些改革再难,只要迈出第一步,就见了成效,整个‘工改’给我们全市干部,给我们基层、给企业带来这种,通过改革解决问题、通过改革要增量这个导向,对我们的鼓舞会一直延续下去。”
广东大唐盛视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万明:“‘工改’遇到特别多的困难,但是都走过来了。所以中山‘工改’这三年,穷尽中山所有我们城市规划者的智慧,包括从业者的能量,在整个中山几十年发展里面,这是一个开天辟地深化改革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从中山中长期发展来看,中山‘工改’一定会是一个功不可没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