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代表作品话剧“奉天抗战三部曲”《祖传秘方》《开炉》《天算》;戏曲作品《雪落浑河》《桥头驿》;歌剧《逐月》;电影《钢铁意志》等。曾荣获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优秀剧目奖等多种奖项。
孙浩老师所讲课程为:东北地方戏曲经典作品解析。孙老师笑称这是“教学设计”根据项目教学体系给出的“命题作文”。
孙浩老师结合东北地方戏曲片段龙江剧《双锁山》《木兰传奇》《梁红玉》,吉剧《一夜皇妃》,评剧《我那呼兰河》《打金枝》,辽剧驴皮影《回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东北地方戏曲的形态与样貌:一、东北地方戏曲的根脉。东北地方戏曲的发展,受到了这块土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制约,出现得晚,发展得晚,但后劲十足,其艺术精神既有东北人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的滋养,也受到了近现代先进生产力的助力。二、东北地方戏曲的进化。东北地方戏曲的发展经过孕育、萌芽、成长、成熟、变革五个阶段。三、东北地方戏曲的特征。即民间性、地域性、开放性、时代性。要接地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东北地域文化就是少数民族的原生文化与中原移民文化融合形成的混合型文化,东北地方戏曲要说东北话,唱东北腔,表现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东北人民的生活状态,东北人民的性格特征。
孙老师特别提出,东北地方戏曲的创作不仅要反映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性格特征,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提倡剧作家应具备独特的思维,对生活有热情,对艺术有追求,认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创作出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好作品。
在自由讨论环节,学员们积极互动,提出了诸如戏曲与话剧创作的不同思维方式、如何做到了理论研究与创作之间如何的协同,如何处理好儿童戏地方戏与儿童戏的地方化的关系等等问题,孙老师都用自己的经历、经验给予回应。
关于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孙老师提出在守正的基础上,要敢于创新,戏曲创作要敢于跨越传统界限,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要保持本土特色,兼容并蓄,丰富戏曲的表现力。他认为戏曲艺术是从常态化的事件中提炼非常态的戏剧情节、从世俗化的众生相中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在日常化的场景中表现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