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比、五算账”群众工作法,是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龙峰乡(今仙都镇先锋村)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整社工作中总结提炼的经验做法。近期,漳州市委组织部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2次赴华安县开展蹲点调研,旨在通过探寻“四对比、五算账”历史本源,总结经验启示,研究提出传承弘扬“四对比、五算账”群众工作法、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
经过调研发现,“四对比”,即:一比社、组、户哪个好;二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个好;三比剥削制度和没有剥削制度哪个好;四比个人发展和共同富裕哪个好。“五算账”,即:一算灾害账;二算搞副业增加收入账;三算发挥劳动积极性增加工分账;四算贫农中农合作互利增产账;五算克服生产、生活困难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先锋村党支部立足本地竹子多、加工业较发达等实际,积极开展新一轮的“四对比、五算账”,即:比收入、比变化、比贡献、比观念,算人均收入账、算家庭固定资产账、算个私经济增收账、算提供税费账、算家庭积蓄账。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全村开办竹凉席加工厂200多家,解决了2000多个劳动力就业,年产值400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竹凉席专业村,仙都镇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竹凉席集散地。竹凉席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运输、水电、饮食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先锋村成为“家家无闲人,户户有能人”的远近闻名村。
进入21世纪,面对竹凉席产业逐年衰退的发展困境,先锋村积极探索“兴茶富民”发展路子,村“两委”干部先行先试,用自身种茶致富的事实,对发展竹凉席产业和茶叶产业进行新一轮的“四对比、五算账”,即:比思想领先、比科技抢先、比效益创先、比商业道德争先,算开拓创业账、算品牌效应账、算产业优势账、算纳税账、算改革开放新变化的大账。茶叶种植很快在全村推开,一批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脱颖而出,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先锋村在持续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基础上,鼓励引导村民进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壮大茶、果、林等优势特色产业,成立家庭农场、水果合作社,茶叶年产值近5000万元,引进柑橘、百香果500余亩,多渠道、多途径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党的十八大之后,先锋村再次开展新一轮的“四对比、五算账”,即:比带头致富谁先、比引领发展谁强、比产业转型谁快、比品牌创新谁优,算政策效益账、算家庭富裕账、算社会和谐账、算生态优美账、算幸福指数账。通过总结新的“对比算账”工作法,教育引导群众坚持创新,敢于发展,着力推进新一轮创业。先锋村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扎实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道路建设、村容整洁、公园建设等一批民生工程,建成“四对比、五算账”教育馆和村史陈列馆,投入600多万元进行民生工程建设。至2013年,先锋村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经济十强村”。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先锋村又积极开展新一轮的“四对比、五算账”,即:比产业引领、比生态宜居、比邻里和谐、比组织战斗力;算经济效益账、算绿水青山账、算精神文明账、算干群关系账、算生活美好账。先锋村坚持党建引领,先后建成仙都侨史馆、知青文化馆,打造红色一条街,滨水步道等,规划建设先锋村女排精神研学基地配套工程,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村主干道沥青路、坡屋顶改造,裸房、河道整治,被列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村,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先锋模式。
先锋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四对比、五算账”群众工作法,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人和”的绿色发展道路,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5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新时代,新征程。漳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传承弘扬新时代“四对比、五算账”群众工作法,即:比产业谁旺、比环境谁美、比风气谁好、比堡垒谁强,算支部引领账、算家庭收入账、算绿水青山账、算邻里和睦账、算共同富裕账,扎扎实实做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据了解,漳州着眼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实施“堡垒工程”等。实施“思想引领”行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深化“达标创星”活动,抓实农村党支部基本单元,持续加强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作用、基本制度和基本保障建设,实行“一年一评星、一年一定级、一年一对比”,并将评定结果与村干部薪酬待遇、评先评优挂钩;突出抓好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立工作台账,限期解决问题。培育“红色先锋”队伍,全面深化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推广“书记微讲堂”“指尖课堂”“田间学堂”等做法,分层分类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带头服务乡村振兴的党性意识和先锋意识。
同时,漳州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包括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自治体系,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创设“厝边夜话”、说事评理会等载体;提升依法治理实效,将法治课程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修课,建立村级“小微权力”事项办理流程图,利用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广场、乡村大讲堂等阵地,积极搭建“邻里议站”“说事评事厅”等协商议事平台;提升德治引领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广泛开展“好厝边”创建评选活动等。
漳州推进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构建责任链条,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潜绩工程,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搭建竞赛平台,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县乡村重点工作竞赛比拼、党建拉练检查等重要内容,常态化开展“美丽庭院”“美丽家园,你我同行”创建活动。合力共创共治,通过镇、村党组织牵头引领,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等。
漳州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契机,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共治体系,打牢共同富裕基础。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以党建带动产业发展,实行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合作;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在外乡贤助力家乡产业发展,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盘活“三提四定”(即:提级部署、提级处置、提级监督,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工作机制,探索“全民入股+公司化运作”模式。
此外,漳州大力弘扬闽南人“爱拼会赢”“输人不输阵”的进取担当精神,推动党员干部把状态提起来、本领强起来、作风实起来。坚持致富共富一体推进,引导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等致富带头人;推动成立“党建共富联盟”,实行“村帮村、户帮户”;积极为大学生、经济能人、退休干部、教师、医生、退役军人等回乡参与建设搭建平台。常态开展履职比拼活动,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观摩交流、拉练评选等活动,常态化举办“村书记大讲堂”“村干部话振兴”等擂台比武;建立健全乡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落实清单。鲜明树立注重实绩导向,强化村干部年度绩效考评,探索建立村干部业绩档案;组织所在村党员、村民代表开展民主测评,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等。
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