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儿及北路梆子戏歌《千古一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闫慧芳的晋南眉户选段……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8月26日在太原工人文化宫拉开帷幕。
戏剧百花园中,稀有剧种不似知名剧种那样闻名遐迩,但也千娇百媚、各具魅力。但是稀有剧种流行一隅,受众固定、传播受限、认知不广,演员后继无人、剧团难以为继的现象急需破题。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带来了难得的戏曲饕餮盛宴,让广大戏迷过足戏瘾。我们要再接再厉,多方合力,让稀有剧种活起来、传下去。
加强政策支持,让稀有剧种活起来。山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素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全国有348个剧种,山西就有38个,名列全国第一,其中有31个为稀有剧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同时结合文化和旅游部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每年统筹2200万元,按照每场补助5000元的标准,购买全省31个稀有剧种的公益性演出服务,扶持力度之大居全国前列。今后,我们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结合地方实际,出台配套的政策,在繁荣精品创作、举办节庆展演、开展惠民演出、加强非遗保护、加大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让稀有剧种活起来。
要加大守正创新,让稀有剧种传下去。稀有剧种来自民间,生命力也在民间,要传下去就要与时俱进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剧作。不久前,歌手刀郎创作的《罗刹海市》歌曲,被各地剧种翻唱,圈了很多“流量”,让不少剧种走入现代人的生活。对山西来讲,稀有剧种历经历史传承,其艺术特色鲜明,表现形态各异,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曲调唱腔优美动听,承着山西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艺术审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具有丰富的人民性、独特的地域性和极高的审美性的“根”要坚持下去。同时,要守正创新,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汲取民间智慧,不断创作出富有历史底蕴、充满时代气息、散发泥土芬芳、展现三晋风采的精品力作,提升亲和力、感染力、传播力,让稀有剧种更好地传下去。
要加强破圈引流,让稀有剧种火起来。任何一种剧种,如果失去了年轻观众的积极参与,仅靠中老年人的追捧,是没有未来、没有生命力的。从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来看,其中年轻观众很多,说明稀有剧种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但主要是缺少接触的途径。为此,我们要利用好抖音、网上剧场等新媒体,将稀有剧种演出“搬”进抖音直播间,搬进网上剧场,融入互联网文化,与新兴数字媒介协调共生,为表演和观众打开连接的新通道。同时,在网络直播中,要加强与年轻观众的互动,开展网上教学,与年轻的网民产生互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互联网时代稀有剧种的新兴“票友”,让稀有剧种进一步火起来。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我们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守正创新、加强破圈引流,把戏曲从边缘重新拉回大众审美视野,培育观众的戏剧戏曲审美情趣,让稀有剧种活起来、传下去、火起来,给观众带来戏曲饕餮盛宴,让更多的人享受戏剧之美。(王骥 秦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