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下文简称“新农合”)保险费征缴工作即将开始,顶端新闻通过在全国多个农村调研发现,缴费心疼、不缴心慌是不少村民的心声。
380元一年的保费高吗?近几年一年30元的涨幅大吗?得看对象。如果是在城市生活的“打工人”、大学生,就算有点困难,30元挤挤也就出来了。但在农村,一斤粮食回收价才一块多钱,农民们还要承受天气变化的压力、农耕时的劳累,再加上农村每户平均人口多,一家人每年保费要几千元,交钱,经济压力大;不交,万一生病了怎么办?
最近,山东成武县为红白喜事定下操办“标准”,比如婚礼参加人员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近姻亲”;我国东部和南方城市对电动车祭出“铁拳”,浙江一夜之间收缴电动车三万多辆,广东对电动车的彻查组成了联合小组,一共出动25.6万人。我们或许能感受到以上决策背后的好意,治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是想杜绝铺张浪费、随意攀比;电动车事故频发,违规停车充电深受诟病。“新农合”政策不好吗?国家有补贴,也方便了尽可能多的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医疗保障,但为何屡落埋怨?
顶端新闻评论员发现,这其中的社会情绪有其共性,其本质在于决策制定与底层群体共鸣不够,使哪怕原本出于好意的决策显得“高高在上”。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社会治理并不容易,好的政策+好的落实,需要决策者们拥有群众立场、与群众共情的能力、以及扎实调查研究的苦功。将“深入群众”四个字常挂嘴边并没用,最关键的是真正走进群众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想。
新农合缴费标准是否能与居民收入增长挂钩?怎样在兼顾民俗风俗的情况下有效杜绝红白喜事的铺张浪费?电动车治理为啥这么难?是否能听听群众们结合实际的建言献策?如果不能,这些“自我感动式”的决策,在落地过程中恐怕很难让群众甘心买账。
推进乡村振兴 绘就农村新图景丨河南省发布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蓝图 203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