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是南京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之一。在相继完成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两大水环境治理目标后,南京现阶段的治水目标是:河道水质稳定达标。
实现“稳定达标”,解决“溢流污染”是当务之急。一到雨天,沿河而建的截流设施内的污水在雨水快速冲刷下进入河道,导致水质变差,这就是溢流污染。
为此,南京去年起尝试对内秦淮河东段、里圩河等河道的截流设施进行优化改造,实现常态化“打开”,让雨水直接释放入河,不再通过截流设施进入污水系统。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记者了解到,我市年内将实施103个水环境治理项目,其中,主城六区都领到河道截流设施优化改造、拆除的任务,涉及截流排口30余个。
截流设施,这个曾经的治污“功臣”,现阶段为何反转成了“污染源”?优化改造或拆除,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打开”后的效果究竟如何?
碧水悠悠,草木青青,春光里附近的秦淮河,两岸来来往往的市民,或散步,或垂钓。“前些年河水又黑又臭,几轮治理后终于好了。”居住在棉鞋营小区的张先生表示,虽然“碧波”已是常态,但一到大暴雨天气,部分水域会瞬间返黑,还会有异味。
所谓截流设施,即设置在雨水管渠检查井内或雨水排口上的设施,用于拦截雨水系统内的旱天污水和部分混合雨污水,并将其引入污水管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治理河道污染,我市实施了一系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逐步构建起了一套完整、高效的合流制管(渠)网截污体系。2009年前,在实施内、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中,我市又在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构建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截流式合流制系统,基本解决了沿河污水直排问题,大幅提升了内、外秦淮河河道水质。
2015年,国家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南京掀起全市域大规模整治黑臭河道的高潮。
“消除黑臭水体,必须实现污水不下河,关键是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必须跟上。但当时,雨污分流、污水管网体系等相对薄弱,‘补齐’需要很多年时间,南京根本‘等不了’,也‘等不起’。沿河而建的相当一部分截流系统,正是这种情境下的产物,也是当时治污截污的‘功臣’。”市水务局水环境处处长张晓峰介绍。
《南京市六大污水系统排水管网检测排查项目排查成果报告》显示:主城六区内河沿岸的截流设施超过300处。
“在雨污分流不够彻底的情况下,截流设施平时承担着截流旱天污水的功能。但是,为了保证雨天排涝,截流设施必然要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发生排河,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携带部分污水下河,导致雨天城市内河水质变差。另外,不仅雨水通过截流系统进入污水系统,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河水、施工基坑水等也会通过截流设施跑进污水管网,导致污水管网长期处于‘高水位、低浓度’状态,影响污水处理效能。”张晓峰告诉记者,随着水环境质量提升要求越来越高,曾经的“功臣”,如今种种弊端日益凸显。
“‘十四五’期间,南京的国、省考断面数量增加至42个,多数都位于长江和入江一级支流,与城市内河的空间关系较为密切,内河的水质变化也更容易和快速反应到新增的国、省考断面水质上。因此,现阶段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必须更精细化地聚焦到内河水质上,亟待对截流设施进行优化改造,实施精准截流,以缓解和破解溢流污染的困扰。”
据介绍,常态化“打开”截流设施的路径,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确保排口已无污水流入的前提下,对截流设施进行彻底打开或拆除;一是在截流设施排口单独接出雨水管,实现雨水直接排河,不再雨污合流一股脑儿进入污水管网。
记者走访率先试点的里圩河、内秦淮河东段以及江宁区的二纵沟等时发现,每一项优化改造工程的确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手术”。
位于龙江片区的里圩河直接联通外秦淮河,经系统整治后,里圩河彻底告别“黑臭”,但一遇大雨,截流设施内的污水便冲刷而下。鼓楼区水务局水环境建设科科长刘永斌介绍,为不让溢流污染产生,先要杜绝截流设施“藏污纳垢”,确保旱天、雨天都没有污水进入其间。为此,里圩河水域0.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小区、单位院落全部完成了雨污分流,市政道路雨污水主次干管完成了改造修复,并建成了龙江污水排放二通道。在此基础上,鼓楼区不断进行“回头看”,对雨污水管网进行再排查再整改,同时加强排水户的排水监管。经过持续攻坚,最终让污水、雨水各行其道。去年6月起,该处截流设施实现常态化“打开”。
同样是排口溯源、雨污水管网“体检”、修缮……历经几年的调查摸排,内秦淮河逸仙桥至常府街段两岸10个排口中,符合“手术”条件的有4个,并在去年完成了2个。
围绕江宁区二纵沟双龙大道沿线截流沟的“手术”,也持续了多年,包括:对上游每个排水户进行调查,确保每个排水单位雨污分流到位,确定晴天节点井不排水;对市政管网进行清淤疏通检测和维修,对排口上游的市政雨污水管网进行检测,确保雨污水管网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还要给河道截流沟留出一年的“观察期”。“去年汛期开始至今,情况相对稳定,如果到今年汛期还是如此稳定,将对绵延1公里的10个截污井全部拆除。”江宁开发区市政科科长陈峰说。
从内秦淮河到里圩河,再至珍珠河等,去年我市为解决溢流污染,在多条河道多个点位进行了试点。效果究竟如何?
刘永斌告诉记者,以前每逢强降雨就面临“两难”境地:如果截流设施没有及时开启调度,雨水排放受阻,部分小区及沿街单位院落就会有积淹水;如果打开截流设施,污水瞬间冲泻而下,就会造成河道水质瞬间变差。“里圩河截流设施打开后,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观察,晴天基本上没有污水出来,即使有,也是自来水漏水或者地下水渗入。最为关键的是,雨天状态下能够正常排放雨水,降低了地区积淹水的风险。”
负责内秦淮河逸仙桥至常府街段两处截流设施改造的秦淮安城集团市政公司副总经理张雷,用“效果非常好”来肯定截流设施改造后的运行情况。
“将雨水口从截流系统释放出来,大大减轻了污水系统的负担。”张雷介绍,由于龙蟠中路没有污水主干管,秦淮河两侧的截流系统还承担着“污水通道”的功能,此番改造,在排水口增加一根雨水管道,将其从截流系统中剥离出来,直接让雨水释放入河。
“雨水进行了有效释放,污水管网的运行压力变小,进厂的污水浓度就会相应提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让雨水排放入河更通畅、降低溢流污染对河道水质波动的影响、减少污水管网长期高水位低浓度的运行压力……截流设施优化改造、拆除承担了一系列重任,也是未来几年南京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在去年试点基础上,我市今年排定了进一步推动的任务清单。
从清单上看,各区任务都不轻:玄武区将对珍珠河、内秦淮河河道周边接入截流沟的5处排口进行优化改造;秦淮区将实施内秦淮河东段头条巷、棉鞋营段等4处点位的排口截流改造;建邺区将对怡康河、南湖三条河、莫愁泵站进水渠等的截流设施进行改造,其中拆除2处,可控化改造4处……
“从试点到全面推动,每一步虽走得‘小心翼翼’,但底气也是越来越足。”张晓峰表示,不让污水下河,少产生溢流污染,最关键的是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近年来,南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一方面,按照每2平方公里划定一个区域的标准,把建成区划定成400个片区,进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以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污水直排口、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另一方面,主城以江心洲、城北、城东、铁北、城南、仙林等六大污水处理系统为“单元”,分批分片区实施污水主次干管的整改修复,并于2021年起对排查出的280公里缺陷管道、缺陷检查井、雨污错混接、倒坡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截至去年底已经完成了160公里长的污水主次干管的修复,今年底前还将完成60公里。此外,近年来我市还持续推动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提升末端处理能力。至今年底,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368万吨/天。
“污水越来越多地进了厂,污水主次干管长期高水位现象得以改变,截流系统的水进入污水主次干管的通道也将更顺畅,雨天溢流污染下河的风险自然就小了很多。”张晓峰说,接下来,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断再提升,全面优化改造、拆除截流设施的底气将会更足。
但他同时也表示,排水涉及千家万户,即使片区已经完成了雨污分流,截流设施具备了常态化打开的条件,但只要有住户或店家在装修过程中出现雨、污水管道的错接、混接,都会影响截流设施的打开效果。就在去年底,常态化“打开”了半年之久的里圩河截流设施又重新关闭了。
“系统上肯定是没有大问题,但是流域面积太大,但凡有几个污水来源,都会反映到排口上。”刘永斌告诉记者,眼下,他们正对里圩河截流设施新冒出来的污水进行溯源排查,计划在1个月内完成整改。
“各家各户不私改管线,沿街店铺不将污水倒入门口的雨水箅子,治水难度会小很多。”他呼吁,呵护来之不易的水环境,规范排水,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