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是天堂但i人在美国真的好爽!
时间:2024-02-24  浏览次数:663

  这是开年后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年过得很舒展,一家三口窝在家里,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没有工作焦虑,也不用无效社交。

  吃饭聊天时会假装e人,开朗活泼健谈,但是只能伪装一会儿,假笑三个小时,我就会因为过量输出而偏头疼;

  ,如果需要现场social的活动,我就直接拒了;手机常年静音,接电话全凭缘分,微信问“在吗”那我肯定不在;

  除了孩子的关系基本不需要社交了,不搬砖的时候,比起和朋友喝奶茶看电影逛街,我更喜欢一个人躺在沙发上进入游神状态。

  “无论怎么说都比国内差远了,国内可以晚上9点和朋友约饭,之后再去酒吧续摊儿,这边9点餐馆都关了,

  在国内,晚上八九点正是渐入佳境的时候,各种宵夜、烧烤、酒吧、蹦迪、聚会预热刚开始,广场舞阵营你方唱罢我登场,步行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小吃摊烟火缭绕。

  在国内的时候,本i人就从来不去酒吧、夜店,也不喜组局,打牌,看到人多就本能想逃,美国没有夜生活这点对我来说完全不构成损失,人少寂寥反而成了优点。

  两种生活方式没有高下,全看各人体验,小红书上e人和i人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但大家的共识是,e人在国内比较爽,而i人在美国更自洽。

  有个e人跟我说,她在美国很孤独,因为想找人一起吃饭逛街都很难,在国内,群里随便一叫,都是一群狐朋狗友。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大家休息时间也是用来陪伴小家庭。东亚那种已婚中年男人,把老婆孩子扔在家里,在酒桌上深夜搂着对方脖子边哭边喊哥的场景,挺罕见的。

  。美国本地人成年后密切交往的,还是那些从小在一个学区从k读到12年级,一起参加学校球队,一起在乐队排练的好友们。第一代北美新移民们,就好比买房扎根的新北京人、新上海人,看起来微信上5000人,但最铁的朋友,还是在故乡。这对社交需求很高的e人来说,美国可不就像单人牢房嘛,孤独了需要人唠嗑陪伴的时候,要么得喊上对方一家人,要么就是“栏杆拍遍无人会”——

  其实在国外生活,我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从前费心维护的圈子和关系,各种喊不出真名的亲戚,本质都只是个退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6、7岁时一根棒棒糖一张洋画就能交上一生挚友,成长背景相似,拥有共同的回忆,不管分开多少年,再见面毫无隔阂,这种绵密坚韧的情感在走入社会后几乎不可复现。

  我其实比较迷惑,什么是融入主流?天天在比佛利山庄和社会名流把酒言欢那种?可我i到在中国都不是主流啊,连领导都吐槽我不太合群……

  美国对i人最友好的一点就是,家家户户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只要你能靠劳动养活自己就能获得尊重,无人打听你结没结婚生不生孩子性取向如何年薪多少房子贷款还是全款(华人圈可能除外)。

  女儿妮莫就是个典型e人,有多社牛呢,她上初中第一天就准备了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每天交了多少个新朋友,朋友按人头计件的。回国过暑假买奶茶坐地铁,只要看到漂亮小姐姐就上去搭讪,姐姐你的裙子/鞋子好漂亮,加个微信吧。

  在武汉的日子,妮莫仿佛找到了本命,回到了快乐老家,各种好东西无边无际涌到面前,每天逛满10小时,我已经气若游丝,她却眼放贼光。但是,

  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北美对喜欢新鲜热闹的小孩来说,乏味透顶,但对于想逃避人类的中年i人来说,却根本不会无聊,全都是好山好水好惬意。

  我看到网上的报道,现在国内不少年轻i人想开了,如果社交带来的是内耗,而不是滋养,就不再逼自己在大都市装e了,他们开始转战慢节奏小城市,每天5点准时下班,逛菜市场,做手工,挖石头,捡叶子,锻炼身体,用网购能买到一切物资,也过得挺舒服的。




上一篇:【】多点DMALL刘桂海:零售行业要回归本质积极转变适配GAI时代   下一篇:祺鲲科技以I-REC国际绿证助力世界五百强某化工巨头引领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