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重复千遍便是真理”,这句格言在当下变得尤为“真实”。难道我们只能被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摆布吗?作为精力和认知有限的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在“重复千万遍的谎言”里分辨真伪、保持清醒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和阴谋论像毒蛇般潜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自以为是理性的个体,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信息流找到真相。然而,情感的波涛、认知的陷阱、性格的弱点和社会的压力常常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误信谣言、甚至成为阴谋论的拥趸、网暴的帮凶。
“谎言重复千遍便是真理”,这句格言在当下变得尤为“真实”。难道我们只能被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摆布吗?作为精力和认知有限的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在“重复千万遍的谎言”里分辨真伪、保持清醒呢?
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疫情期间对各类谣言和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包含情绪、认知、性格与社会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合力造成了误信的结果,一个理性人成为一个误信者并非偶然,你我皆有可能误信谣言。但我们完全有能力抵御这些伤害,做到真正的独立思考,甚至可以帮助长辈、朋友辨别虚假信息、脱离谣言和骗局。
1、保持怀疑,谨慎分享。谣言的一个常见特征,就是专门迎合人性的弱点,让我们对眼前的故事感到兴奋不已。
2、挑战自己的信念。质疑我们自身的信念说易行难,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一个经实践证实有效的方法,所谓“苏格拉底法则”,就是提出一个假设,然后挑战它的真实性。
3、改变搜索方式。搜索引擎是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会使用的工具,但是我们往往没有察觉到,它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我们的“证真偏差”。
“证真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与自己已有信念一致的信息,忽略或排斥相反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一种“回音室效应”,人们只听到和自己观点相符的声音,进一步巩固了错误的认知。
4、不要加入沉默的大多数。从长远来看,众人的集体沉默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甚至让互联网变成一个充满仇恨和谎言的世界。
6、善用“三把剃须刀”。要想消除恶人复杂(且虚假)故事的吸引力,我们应当在随身携带的认知锦囊中放好三把“剃刀”。
第二把剃刀:奥卡姆剃刀。“奥卡姆剃刀”是科学界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应当采纳借用最少实体所做出的最简单的解释,除非有证据显示它的解释不完美,即科学偏爱简单。
第三把剃刀:“希钦斯剃刀”,以已故文学评论家、新闻工作者、坚定的无神论者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名字命名:“无证据的论证可以被无证据地否定。”
7、学会接受模棱两可的状态。模棱两可是一种具有正面意义甚至积极意义的状态。只有在尚不知晓答案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新知,所以最好慢慢来,谨慎思考,享受探索的过程。
8、走出防御心理,做一名侦察员。在与他人沟通时,尤其是进行较为艰难的沟通时,人们经常会落入自我防卫的心态。然而,改变这种心态能带来更好的沟通效果。所以请记住这一点,如果不想落入误信的陷阱,你要试着去当一名侦察员,而不是一名士兵。
9、践行智识谦逊。在谈话中插入某些特定的词语是表达谦逊、体现智识的良好开端,包括“我不大确定”“或许我说错了”“这件事我要是多了解一些就好了”“据我所知”等说法。
避免自己落入阴谋论和耀眼的漩涡是基础,而接下来我们还能做更多,那就是帮助身边误信谣言、为虚假消息所苦的人(比如在家族群中转发伪科学养生法的长辈们)。最后这三点都是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在生活中实践的方法:
10、矛盾说服。一个方法就是夸张地赞同你想要说服的那些人——不仅仅是赞同,而且要比他们的立场更极端。这个方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醒人们思考极端化的立场。
11、以共识为出发点。在社会大环境下,采用“敌我双方”的姿态开始讨论或争论必然是无效的,这也是为什么找到双方的共性、关系、共同的利益诉求等切入点是如此重要,即使对方的信仰与我们天差地别。
科学记者大卫·麦瑞尼深入探究了一些被证实最有效的劝说方法,尤其是针对有争议、敏感的话题。他提到的各类方法,包括深度游说、街头认识论和智慧政治,第一步永远都是建立融洽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传递一个信号,你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远超彼此的分歧。
12、不要用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极端行为。当我们熟识之人表达出一些极端见解的时候,请不要急于用对方所说的字面意思来给他们下定义。
艾瑞里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有可能并不代表他的真实想法,而是代表他已经被误信者重重包围。如果能养成随时保持冷静的习惯,并超越被他人冒犯的感觉,我们或许就能在谣言把朋友拖到更深处之前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