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侯毅,嘴快腿也快——他怼起对手来很是爽快,而他操盘的盒马,可能也是阿里体系内,最“拥抱变化”的创新业务之一。
不过,侯毅虽然不乏变革的勇气,但作为新零售标杆的盒马,却似乎少了点运气——起点很高,但仍在试错寻路。
自10月开启折扣化变革以来,盒马还没来得及与外部对手发生激烈冲突,反倒先与用户发生了“矛盾”。
12月22日,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反馈,盒马“悄悄”对会员免运费权益做了变更——盒马X会员、X黄金会员、X钻石会员的免运费配送次数由原来的“每月31次,每天无限次”,改成“每天限一次”。习惯线上下单的用户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这已经是盒马折扣化以来,第二次对会员体系“下手”了,12月13日,盒马App停止开通新的付费会员,疑似要逐步取消付费会员制,也曾引起不小的争议。
盒马已将折扣化视作生死之战,在此前的“移山价”练兵时,盒马CEO侯毅就表示,“这对盒马来讲是生死之战,打不赢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不只盒马,目前的折扣化赛道已然十分热闹,除了山姆、Costco、奥乐齐等国际折扣商超,永辉、大润发、胖东来等国内传统商超也都相继入局,就连在前置仓还是仓店一体模式上,与盒马反向而行的叮咚,也踏入了折扣化这条河流。
侯毅对此解释道,“盒马首创线上线下不同价,因为线上有很高的配送成本,线下成本低,所以线下价格比线上低才是合理的。”
据晚点3月份报道,有行业人士测算过,3 公里配送半径内,盒马单笔订单的履约成本约为 8 - 10 元,按照平均 90 元左右的客单价、25% 的毛利率,盒马每单履约费用几乎占毛利的一半。
据上述数据推算,假设是100元的订单,盒马大概能赚25元毛利,再扣掉12元左右的履约成本,只剩13元左右去平摊房租、水电等成本(盒马是店仓一体,门店即配送仓库),盈利压力不小。
据即时零售专家张陈勇9月份测算,通常一个山姆前置仓(用于线单就能盈亏平衡,而目前山姆前置仓日均突破1000单,因而几乎每个前置仓都能盈利。
山姆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山姆用户的消费能力较强,可以负担起更高客单价,为此,山姆可以设置更高的免运费门槛,再加上量贩式包装,因而客单价更高,能更好的覆盖履约成本。
山姆极速达的免运费门槛为99元,当天或隔日达为299元,而盒马起送费不超过50元;客单价方面,据张陈勇测算,山姆线元,而盒马线元。
另一方面,山姆线上订单采用前置仓(山姆称之为云仓)+门店配送模式,通过时效不同的分层服务,降低履约成本。
有知情人士告诉《财经故事荟》,山姆的极速达订单,通常采用前置仓配送,而隔日达订单则是门店配送。
唏嘘的是,“线上”本是以新零售定位出道的盒马引以为傲的特色,候毅曾在2018年采访时表示,“我一直坚持用互联网改变实体零售业”。
而且,其不似盒马一开始就主打损耗率高的生鲜品类,而是先从日用百货逐渐拓展品类,给足了利润打磨的过程,因而没有盒马当前的“包袱”。
如今,迫于盈利压力,盒马开始“背离初衷”,以线月,盒马在“字母榜”采访中透露,盒马线,此后希望能将线%。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盒马用户表示了不满,甚至准备“投奔”其他平台,“买会员就是为了配送到家,搞这种价格差很膈应人”“没时间去店里买,会员到期就不续费了”“我准备转战淘鲜达和叮咚了”
盒马不会只甘心做一个实体超市,线上线下一体化才是终局。只是眼下,折扣化变革暂时侧重线下,顾不得线 供应商两极分化
盒马折扣化的一端是对用户的影响,另一端则是对供应商的“冲击”——重新理顺与供应商的关系,是盒马必走一步。
侯毅表示,未来盒马要做到“753”价格体系,即KA商品是市场价的七折、自有品牌是市场价的五折、临期商品是市场价的三折。
具体说来,盒马要打破传统的零供关系——零售商不再只是渠道商,品牌也不只是供货方,而是两者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共创打造更精简、更具差异化、也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商品体系。
10月20日,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在公众号发文透露,由于盒马的低价策略破坏了市场价格体系,大品牌已开始对盒马停供、断供,进行围剿式的“绞杀”。
但大部分模式都以试错告终,如今剩下盒马鲜生、盒马X会员店、盒马奥莱、盒马邻里几大主要形态,分别瞄准中高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
或许,折扣化的新概念能帮盒马摆脱生鲜电商的标签,向山姆、Costco等国际商超靠拢,有这些成功先例在前,盒马的估值故事或许能讲得更有说服力。
侯毅自己也承认,盒马尚不具备与山姆、Costco竞争的能力,“目前国内自有品牌的开发能力、上新速度,整个体系是不*的,包括我们的供应链体系、*价格竞争力的采购体系都是短板。”
盒马此前已亏损多年,直到去年底,侯毅在全员内部信中表示,主力业态盒马鲜生率先实现盈利,同时,今年4月份,其向媒体透露,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盒马已实现全面盈利。
不过,这种盈利状态是否可持续还未可知。电商战略专家李成东认为,盒马这种季度性盈利此前也发生过,而且,盈利与否和统计口径有关,比如是只看门店数据,还是将总部研发等各项后端费用都统计在内,结果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