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有哪些新趋势新机遇
时间:2024-08-10  浏览次数:663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的一年,随着2024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但随着经济回升向好,稳就业积极因素将不断显现。求职者如何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

  记者近日在多家知名企业、高校、网络招聘机构调研采访,感知企业招人用人新趋势,观察就业市场新特点、各方稳就业新动向。

  1月3日上午,南京市举办今年首场招聘会。软件工程师、财务会计、客户经理等近600个岗位,吸引了不少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以及2024届毕业生前来参加。

  “1月份我们共安排了161场招聘活动。”南京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万金海介绍,接下来还将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帮助重点群体尽快就业。

  就业稳则大局稳。在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今年部分群体、行业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仍会比较突出。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仅1月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密集推出“2024年就业援助月”、建设零工市场、推广直播带岗、“春暖农民工”行动等多项举措,多方面强化服务、促进就业。

  2024年首个工作日,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召开会议,专题谋划2024年稳就业等重点工作。

  农民工工作处处长严海英告诉记者:“预计2024年春节河南有较大规模农民工返乡过年,时间将集中在2月2日前后。我们将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等服务活动,促进农民工返岗复工,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引导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工留在家乡创业。”

  不久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校长王继东带队到洛阳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近期又在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等工作。

  “这两年,我们对毕业去向落实率和报考率相对较低的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物联网工程、播音与主持艺术等4个专业予以停办撤销,对部分管理类、文科类专业缩减了招生计划;同时新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人工智能、能源与动力工程等6个新专业。”王继东说。

  在他看来,提升就业率不仅要靠校企合作引入更多优质岗位、高频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更关键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只有更好匹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经历了2023年秋招,感觉对我们这样非‘985’‘211’高校的文科生来说,还是有压力。接下来再投简历时,还是要把选择面放得更宽一点。”广州一所二类本科院校2024届本科毕业生小黄说。

  她告诉记者,自己刚刚报名了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招录。这个寒假,打算一边到企业实习,一边准备3月份公务员考试。

  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再增21万人。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毕业生求职总体更加主动,选择也更加多元、更为现实。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38万,同比下降36万人,为9年来首次下滑。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普遍反映找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提升。新年伊始多地召开的招聘会上,年轻人投递简历的数量也在增长。

  岁末年初,郑州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2023年河南冬季人才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来提前“热身”或寻找实习岗位的低年级大学生身影。

  “提前来逛逛,可以了解就业情况,也能知道自己还欠缺什么能力。”大二学生小陈告诉记者,看到不少单位希望招收精通外语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她决定尽快考取相关英语证书,并考虑辅修第二外语。

  “从就业去向看,不同于过去只到‘北上广深’,现在一些热点二线城市也成为知名高校毕业生意向地。大学生回家乡就业的人数比例在持续提升。”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

  记者近日在湖北理工学院看到,湖北黄冈市人社部门携50多家企业正在举办2024届毕业生人才回流招聘会,展台前人头攒动,毕业生们仔细察看并询问企业岗位情况。

  “2023年下半年以来,不同地市企业轮番‘组团’进校,这样的招聘会已召开了10余场。大家努力吸引毕业生留在湖北或者返乡就业。”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工作人员李露介绍。

  此外,毕业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特别是汽车、新能源、电子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企业盈利能力和薪酬待遇提升,大大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3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显示,跨行业转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求职者中,工作3年以下的求职者占比从5.9%提升到25.2%。“新制造”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招聘岗位总量低于2019年,但是随着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加快,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

  “AIGC、AI大模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成为行业‘新风口’。”猎聘副总裁把冉表示,与之相关的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电池工程等岗位的人才需求旺盛,企业给出优厚待遇争抢。2023年1至10月,要求掌握AIGC的职位数同比增长179%。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无论是新兴产业崛起,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带来企业人才结构的深刻调整。企业普遍降低了普工数量,但高技能人才、技术研发人才以及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大幅增长,而且相关人才缺口不断扩大。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比亚迪工厂,总装车间S形的拼装线上,一辆辆新款新能源汽车很快就被组装完成并下线亿元。

  郑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园区现在有3.3万人,满产后总用工将增加到接近6万人。现在一线操作工人和技能工人数量比约为1.35:1。后续将持续提升自动化水平,技能工人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比亚迪每年的技能人才需求量都在大幅增长,年招聘各类人才量已达15万人。系统架构师、软件人才、人工智能人才最紧缺。”比亚迪集团人力资源处总经理王珍坦言,“我们所需要的智能化人才不单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其他各行各业都需要。”

  “叶片生产线建成‘无人车间’后,仍需要技术运维人员,得找既掌握机械加工、数控等实操技能,又懂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人才,这也是制造业转型中最紧缺的人才。”东方汽轮机叶片分厂副厂长曾敬平说。

  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新技术、新需要催生一批新岗位、新职业,蕴藏高质量就业新机遇。

  “展望今年,服务业增长将继续成为带动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产生许多全新的岗位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棱蜥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学》(Zootaxa)。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有针对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安全认知,日见清晰;安全研究,路阻且长;安全行业,大有可为;紧跟创新,保障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的一番总结,折射了AI(人工智能)时代安全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现状。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即可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迅速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雄安站是近些年铁路客站中首例建成的拉开站场,在站房中心位置形成光廊。雄安站对各系统设备进行统筹,首次结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大型枢纽客站能耗管控。

  北京时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机器人作业,离不开人工精准操控。上升、平移、张爪、安装……半空中,机器人的“手臂”和“手爪”在高压线上轻快地“舞动”。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对人类有意义且有市场价值的物质?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尝试。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需求的增长,太阳能光伏技术正迅速发展,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术”。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新医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系统观念和前瞻思维,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要求下,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




上一篇:兼具历史韵味和现代感   下一篇:R-TECH高能智慧体正式发布!R汽车驶入智能快车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