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影响不断外溢,冲突有进一步升级的危险。推动局势降温,为停火止战积累条件,这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当务之急。中方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当事方,一直为劝和奔走,为促谈尽力。中方的客观公正立场和建设性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一以贯之,就是劝和促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习近平主席同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各国领导人深入沟通,提出“四个应该”“四个共同”“三点思考”,已成为中方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中方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重要原则。中国向乌克兰提供多批人道主义援助,多次派遣特使赴相关国家斡旋。中国没有隔岸观火,而是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一直在为实现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解决乌克兰危机,世界需要发出更多客观、平衡、富有积极意义和建设性的声音,为推动实现和平寻求“最大公约数”。中国和巴西不久前共同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呼吁有关各方遵守局势降温“三原则”,即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局势降温缓和,同时呼吁各方加大人道援助、反对使用核武器、反对攻击核电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截至6月12日,已有来自五大洲的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不同方式对“六点共识”作出积极回应,其中55个国家已确认加入或正在认真研究加入方式。俄罗斯、乌克兰也对共识的大部分内容予以肯定。这些充分证明“六点共识”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期望。支持“六点共识”的国家越来越多,政治解决危机的积极势头就越明显,实现和平的前景就越光明。
在劝和促谈上,中方是最坚定、最积极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全力去争取。作为二战以来欧洲地区最大的地缘政治冲突,乌克兰危机长期延续不仅加重两国人民的灾难,也将给本地区和全世界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挑战,不符合各方利益。历史反复证明,任何冲突最终只能通过谈判解决。各方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加大停火止战的外交努力,鼓励俄乌双方谈起来、谈下去。早一点谈起来,和平就有可能早一天到来。中方鼓励和支持世界上一切有助于缓和局势、实现和平的倡议和努力。中方支持适时召开国际和会,同时认为和会应具备“俄乌双方认可、各方平等参与、对所有和平方案进行公平讨论”三个重要元素。中方对于召开和平会议的立场是公平、公正的,是出于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真心。
乌克兰危机有着复杂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纠葛,解决乌克兰危机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谋当下也要计长远。乌克兰的主权安全应当得到维护,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关切同样应当得到尊重,欧洲的和平稳定值得捍卫,其他国家的和平稳定同样值得守护。一国的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不能以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各国的合理安全利益和关切都应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只有摒弃冷战思维,推动各方平等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各方的合理关切,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才能实现欧洲的长治久安。中方反对个别国家利用乌克兰危机甩锅、抹黑第三国,煽动“新冷战”,强迫别国选边站队,因为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政治解决当前危机,而且可能重蹈阵营对抗的覆辙。
形势再复杂,也不能放弃对话协商;冲突再尖锐,也要坚持政治解决。有关各方应以和平为重、以人道为重,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到停火止战的外交努力上来,共同推动乌克兰危机早日得到政治解决。中方将继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为止战凝聚共识,为和谈铺路搭桥,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贡献中国智慧。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着,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着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