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综合体“扎堆”改造升级,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成为激活消费新引擎;5G信号覆盖山区村庄,快递车穿梭于乡间小道,村里的便民小店打通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消费设施建设是提振消费的“硬件基础”,优质的消费设施可以提升消费体验、降低消费成本,从而激发公众消费热情与意愿。城乡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已成为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5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充分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不仅如此,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仅生鲜农产品消费规模就高达10亿吨。
然而商品流通效率低、供给结构单一、消费场景匮乏等消费设施短板持续制约消费提质扩容,亟需进一步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增强供需适配性,构建覆盖广、品质高、可持续的现代化消费支撑体系,释放消费潜力。
同时,城乡消费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在农村地区,冷链物流缺口导致生鲜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部分偏远山村快递配送时效长达5天至7天,制约了“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走进城市,小修小补的家电维修总是耗时费力,老年人常在数字化场景中无所适从,逛街又难免遭遇停车难、服务体验差以及商场同质化等问题,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以促进消费扩量、提质升级的体制机制也尚未完全打通。
完善城乡消费设施重在补好短板。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到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要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升级,聚焦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动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机制;加快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大对夜间消费集聚区域的经营活动场地、公共交通运力、临时停车泊位等配套保障力度,以及公共场所和线上服务平台的适老化、无障碍化建设,充分满足全天候、全年龄段消费需求。
完善城乡消费设施重在提升品质。当前,城市更新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已有消费基础设施和新兴消费场景建设中实现有效对接,打造更多融合社交、购物、文娱等功能的城市“第三空间”,是激发消费新需求的重要环节。要推动老旧商圈向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新型商业场所转型,优化布局城市商业网点,打造购物中心、商业街、社区便民生活圈等多层级消费中心,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积极融入更多数字、绿色与健康的新型消费理念,让群众在高品质消费中收获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