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这一年正是清军入关整整二十周年的时刻。南明的永历帝早已在吴三桂的手下丧命,但南明依旧存在一支抗清的武装力量。然而,这支力量并非正统明军,因为在清军入关后,原本的正统明军大多投降了清朝,成为了清军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支武装的前身,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所改编的。
可以说,南明在最后时刻坚持抗清的武装,其实就是李自成的旧部。尽管郑经的军队直到多年后才被清军彻底消灭,郑家父子建立的明郑政权时期,历史学家更倾向于称之为明郑时期,而非南明时期。
这支南明的最后抗清武装,最终在茅麓山一役中被消灭。茅麓山战役,成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标志性战斗。
这一年是清军入关的第二年,但在中原大地上,局势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李自成突然失踪,关于他失踪的原因,有种种说法,有人认为他被人暗杀。而在李自成消失不久后,清军接连处决了南明弘光帝和大西皇帝张献忠,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南明、大顺和大西三股力量的重创。三方势力决定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清朝的统治。从那时起,南明抗清的主力,逐渐转变为曾经被明朝视为流寇的农民军。
有了大顺军和大西军的助力,南明朝廷一度出现了复兴的希望,甚至给了清军一些沉重的打击。比如,大西军中的李定国,在战斗中击杀了清军的名将,因而被后人誉为“两蹶名王”。不过,尽管曾有过一些军事上的优势,由于种种不利因素,南明朝廷未能借此翻盘,最终还是在清军的压制下灭亡。
到了清朝康熙初年,四川和湖北交界的山地,仍然存在着大顺军的余部。随着南明永历朝廷的灭亡,这些大顺军余部成为了清朝的主要打击对象。失去了其他抗清势力的制约,清朝的攻势愈发猛烈,许多坚持抗清的老将,如郝摇旗等人,最终都死于清军的屠戮。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许多曾经的抗清将领开始动摇,他们或与清朝进行谈判,或投降清军。然而,到了康熙三年,四川湖北交界的抗清力量中,仅剩下李来亨的孤军。李来亨带领他的部队,继续在湖北茅麓山一带与清军作斗争。
当清军的将领抵达茅麓山时,他们已经认为,整个大陆几乎已经被清军控制,剩下的抗清势力不过是一个山区,胜利在望,因此他们对茅麓山的抵抗并不在意。然而,随着战斗的展开,清军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敌人。茅麓山的抗清部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清军造成了沉重损失。经过几轮的进攻,清军始终未能占到便宜。
于是,清军开始采取更加阴险的手段——封锁茅麓山周围的交通,切断物资供应,试图通过断粮的方式迫使李来亨的部队投降。这一策略虽然见效缓慢,但却异常残忍。几个月后,李来亨的部队因为粮草匮乏,情况愈发危急。深知不能坐以待毙的李来亨,决定带领部队突围。
然而,清军早已做好了准备,设置了防线,并居高临下,进行精准的狙击。李来亨的部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突围变得异常困难,最终,面对无情的清军攻势,李来亨的部队几乎难以抵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