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区时代,原武汉军区第43军是我军军史最为悠久的军,其军史最远可追溯至大革命时期的“铁甲车队”(系“叶挺独立团”前身)。但是,第43军又是军史较短的一个军。
1968年,广州军区重建第43军,把分散在其他单位的第127、128师收拢到了一块。不过,第43军辖内第220师是一个例外,番号与第127、128师并不相连,此事为何?第220师又是什么来头?
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成立,该支队是以冀热辽军区第58团、胶东军区招远独立营、辽宁保安第3旅9团等部为基础组建而来的,兵员来源多为地方部队,缺乏红军基础。
1946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以通化支队为基础组建杨靖宇支队,刘西元任司令员。7月,该部改为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11月,该师撤编,师部整编为辽宁军区前线月,辽东军区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奉命重建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亦称辽东军区独立第2师),该师师部由辽宁军区前线师编成之后,随即转战白山黑水,越打越好渐入佳境。
解放战争时期,第125师及其前身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沉、平津、安阳等战役战斗。东北军区司令部所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对第125师评价较为中肯: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
1950年10月,第125师随军赴朝参战。在朝期间,第125师组建了师属炮兵团(后改称炮兵505团)。1952年11月,第125师载誉归国。同期,第125师组建师战车团。
1965年初,广州军区边防师师部迁田东县。1967年2月,该师改称第220师,下辖第658、659、660团及炮兵第590团,奉命转隶第55军。1968年9月,广州军区重建第43军。之所以说是重建,全在于该军已于1961年8月撤编。
由于第129师早在建国初期就转隶海军,奉命组建西营基地(现湛江基地),已无可能重返第43军建制。为此,广州军区为第43军找了一个“近亲”:带有四野血统的第220师,后沿用第129师番号。
1979年2月,第129师随军参加对越反击战,配属第42军作战,算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娘家”。此战,第129师歼敌875名,涌现出了“突击英雄连”、“遵纪模范连”等英模单位。
1984年7月,第129师侦察连编入侦察第2大队(第43军组建),赴滇配属轮战部队执行对越侦察作战任务。轮战期间,师侦察连执行任务坚决果断,深入敌后屡创佳绩,被昆明军区授予“英雄侦察连”称号。
1985年10月,第43军在百万大裁军中撤编,第129师也被列入了裁军名单,其师部与坦克第11师44团合编为第54集团军坦克旅。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所说第42军重建之第125师,也在此次精简整编中撤编。
1998年9月,第54集团军坦克旅转隶第20集团军建制,并改建为装甲旅。进入新世纪,第20集团军坦克旅赓续“杨靖宇支队”的红色基因,矢志强军、屡创佳绩,成为济南军区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