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关爱,携手并进。砥砺拼搏,同心飞翔。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25日开幕。这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北京篇章的重要时刻,共襄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次盛会。
回首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本市各级残联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紧紧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和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完成“三项硬任务”为牵引,始终聚焦“十个方面”主责主业,忠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有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中,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创造幸福美好明天。
披荆斩棘,更显勇毅。苦干实干,更彰初心。未来五年,本市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做好残疾人工作,以首善标准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首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五年来,市残联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依托“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体系,各级残疾人工作者与残疾人普遍建立联系,残联所联系的助残社会组织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将政治引领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明显增强。残联改革和自身建设持续深化。市区残联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明显增强。市残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连续制定抓党建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本市残疾人事业阔步向前。
北京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高质量兑现“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不断提标扩面。市残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健全多层次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全社会扶残助残力量高度凝聚,推动一幅幅暖心画卷在京城徐徐铺展。
年逾五旬的王女士家住丰台,因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由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扶养。她被所在社区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不仅享受低保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还经常有志愿者上门提供家政服务。为了减轻家属负担,在为王女士提供为期6个月的免费“喘息式”寄宿托养服务后,残联部门又主动作为,帮助她继续入住养老中心。因为有专业的看护人员照顾,生活有规律,饮食营养搭配,有伙伴陪伴,王女士脸上看见了笑,眼睛里有了光。
五年来,本市坚持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作为残疾人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始终着眼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残疾人提供一系列优先保障和重点保障。推动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和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政策落地。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年均惠及160万人次,累计补贴资金62亿元。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额缴费资助、应保尽保。率先建立普惠型重度残疾人寄宿托养补助制度,连续实施“喘息式”寄宿托养项目,强化对“以老养残”“一户多残”家庭倾斜扶持。五年走访困难残疾人家庭48.9万户,发放慰问金3.56亿元。7745户重残公租房家庭获得优先保障,4159户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获住房专项补助,残疾人社会保障更加稳固。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用心用情托起残疾人创业就业梦想,就是夯实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根基。
钟沅达,一个阳光帅气的“90后”小伙,却因罹患恶性骨肿瘤截肢失去左腿。在勇敢战胜病魔后,他又攀向人生梦想的高峰。在民政和残联部门支持下,2018年创建了北京怀柔誉盛宏源老年服务中心,利用村里闲置房屋为群众提供养老助残服务。截止到2023年初,他已承运怀柔区23家幸福晚年驿站,5家残疾人温馨家园,带动就业100余人。
五年来,本市对残疾人就业支持显着增强,交出一张亮眼的助残“成绩单”。率先建立残疾人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制度,率先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年度政策性资金较2017年翻番。党政机关定向招录残疾人公务员实现常态化。国有企业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社会责任考核。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扶持政策从城镇延伸至农村,受益人数较2017年翻番。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全部获“一人一案”精准就业帮扶。3.1万名劳动年龄内农村残疾人就业参保。422个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就近吸纳安置智力、稳定期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148名取得盲人医疗任职资格的残疾人在医疗机构就业。培育国家级、市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93家,“菜单式”免费培训3.2万人次。
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不断提升残疾人获得感的关键举措。凭借完善的康复设备,专业的康复指导,遍布全市的温馨家园通过提供康复、心理咨询等服务,着力打通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
五年来,本市康复服务持续扩量提质。市残联牵头制定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协调33个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22个重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预期,连续4年发布残疾预防工作报告。推动康复医疗体系持续完善,17家康复医院通过转型验收,每千常住人口康复护理床位数达0.4张;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病种扩增至12种,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规范管理率95.2%。率先建成覆盖全年龄段、各类别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为50.3万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创新辅具线上集中展示和“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汇聚服务厂家最多、辅具品类最多,补贴自动结算、产品配送到家,42万人通过平台申请辅具,“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成为现实。
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尊严的重要前提。五年来,本市融合教育深入实施。市残联配合教育部门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就近入学,为5921名残疾学生发放助学补助2680余万元。完善市、区、学区、学校四级融合教育支持体系,60%以上的普通中小学校建立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初步实现特殊学生全员、全过程、全环节支持服务。80%以上参加高考的残疾学生考取高校,融合教育成效显现。
随着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被安置在融合型校园中,他们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生活、游戏,感受到尊重、关怀与接纳,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多方携手,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身体的残缺无碍精神的伟大,生活的坎坷难阻梦想的勃发。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残疾人向梦想迈出的每一步,都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正是这更多的努力,也让他们的人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在距离北京市中心30余公里的闫家场村,闫卓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在通往闫卓家的路上,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宣传展板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记录着一位农家女孩儿走向冬残奥会冠军的不平凡之路。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由闫卓等5名选手组成的中国轮椅冰壶队成功卫冕,拿下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该届赛会的最后一枚金牌。时隔一年多以后,重温那一荣耀时刻,闫卓依然感慨颇深:“国家培养了我们,让我们有机会站到那个舞台上,今后还想进一步争取和努力。”她表示,北京有很多冰场、雪场,希望有更多残疾人朋友能够走出家门,健体强身,共同体验冰雪运动乐趣。
北京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拉近了广大残疾人与冰雪运动的距离。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作为全国省级唯一可同时进行残疾人夏季和冬季项目训练的场所,高质量完成了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冬残奥会国家集训队训练、冬残奥会火炬接力等服务保障工作。中心党支部研究制定《国家队集训保障工作方案》,成立国家队集训保障工作小组,为残奥冰球和轮椅冰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坚强保障。
回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颁奖花束是创新之一。手工编织的绒线花,不仅蕴含着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更被人们称为“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1251束颁奖花束中,有500束出自唐占鑫的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她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希望之家主要服务于脊髓损伤残疾人。未来,唐占鑫要把希望之家发展为更加专业的服务机构,为更多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我们要用实力证明不比别人差。”
五年来,市残联团结带领残疾人共创共享“双奥”荣光。本市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共获214金、135银、108铜,为祖国和首都增光添彩。
在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里,其乐融融,笑语欢歌。市级职康项目智选职康站的学员和家长们汇聚在一起,举办了庆祝第33个全国助残日文艺汇演。文艺汇演全程由学员主持,小合唱、诗朗诵、器乐表演等精彩的节目,博得老师、家长的满堂喝彩。
市残联持续开展“走基层、送文艺”、文化展等活动,拓展线上残疾人书画培训和文化交流,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成绩位居全国前列,真正实现让残疾人共建共享首都文化。
娴熟专业的电气安装,造型雅致的插花设计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期间,北京共派出35名残疾人选手,分别参加了数据处理、咖啡制作、电气安装、海报设计、美甲等23个项目竞赛,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首都残疾人职业风采。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一扇通向精彩生活的大门在广大残疾人面前打开,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触及更广阔的世界,也可以将向上向善、踔厉奋发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残联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温暖送到残疾人身边,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五年来,无障碍环境成为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有没有扶手,坡道是否达标,轮椅能否畅行无阻;盲道是不是连续可用;听障人士过马路能不能顺利残疾人走出家门前,总会担心这些问题。市残联主动作为,由“需求者”变为“推动者”,积极探索群团组织参与首都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全力推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借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契机,2019年11月,《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印发,这是北京市首次开展全市范围内无障碍环境专项提升行动。方案明确了4个重点领域的17项任务,盲道、人行道、地面交通、政务服务窗口、居住社区等均被列入,实行“应改尽改”。
市残联牵头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37个市级部门、16个区各司其职、高效协同,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6.6万个,城市无障碍环境规范性、适用性、系统性水平显着提升,形成了“群众提需、专班推动、条牵块做、网格管护、社会评价”的北京经验。
高标准推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一馆一案”督促改造提升涉奥场所及周边无障碍点位近万个,国际残奥委会主席称赞,北京冬残奥会的场馆无障碍设施是一流的,无障碍环境的改善将为中国留下宝贵的奥运遗产。
高水平推动《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构建了“全人群享有、全要素覆盖、全流程监管、全社会动员”的制度框架。率先实现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全人群覆盖、分层次补贴、全过程服务,“首善有爱、环境无碍”正融入残疾人生活、形成社会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法治护航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幸福生活更加“无障碍”。
走过海淀区八里庄街道温馨家园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听到里面传出欢快的歌声。有一群“孩子”在这里唱歌、跳舞、朗诵、排演各种节目,陪伴指导这些“孩子”的是他们的“妈妈”。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比“妈妈”年纪还大。这些“孩子”都是来自八里庄街道的大龄心智障碍者,他们的“妈妈”是驻守在温馨家园的工作人员。这些“孩子”似乎永远也长不大。他们可亲可敬的“妈妈”,就用爱,铸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五年来,在市残联积极推动下,社会扶残助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创建了“爱满京华”“自强与助残”等宣传品牌,开通全国首家地方残联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讲好残疾人故事,积极营造“365天,天天是助残日”的浓厚氛围。150个集体和个人获北京市自强模范、助残先进表彰,15个集体和个人获全国表彰,激励更多人“把助残善举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通过购买服务培育助残社会组织220个,398万人次残疾人直接受益。实名制注册助残志愿者18.3万人,服务总时长达248.6万小时,“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
五年来,本市残疾人权益维护更加有力。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等地方立法。开辟残疾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扩宽残疾人法律救助条件,组织“庭院式”法律服务,提供法律咨询、代书近两万人次,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1.03亿元。全市24家公证机构率先全部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动解决视力残疾人刷卡免费乘坐地铁等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
残疾人智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本市率先形成智慧残联建设顶层设计方案,残疾人服务“应上必上”互联网。总量达11亿条的残疾人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残疾人数据共享应用。29个主责事项纳入全市统一政务服务平台,7个事项“跨省通办”,牵头“扶残助困一件事”,实现“一次登录、集中办理”,让残疾人共享智慧城市便利。
爱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随着市区残联工作持续推进,帮助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共享首都发展成果。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做好新时代残疾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也对残疾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残联要在强化政治引领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进一步强化残联作为党的群团组织的政治属性,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残联建设成为“残疾人之家”,团结带领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
今后五年,本市将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系统完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市残联要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强化残疾人帮扶救助,坚持基本需求优先保障、特殊需求重点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推动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服务效能,确保惠残政策落实到位,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今后五年,本市将实现残疾人关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残疾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市残联要在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始终把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残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显着提升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擦亮残疾人关爱服务“北京品牌”。
今后五年,本市将推进残疾人就业支持更有效能,让残疾人实现更为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市残联要在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充分就业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健全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提高就业培训和服务质量,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新创业,让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实现价值、提高生活品质。
今后五年,本市无障碍环境将持续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权利得到更好实现。市残联要在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用好北京冬残奥会遗产,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精心打造无障碍服务的“软环境”,让残疾人有发言权,让残疾人“说了算”,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权利,让城市更有温度,实现“首善有爱,环境无碍”。
今后五年,本市残联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水平要显着提升,在推进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市残联要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围绕增强“三性”、去除“四化”的要求,积极适应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突出“严、合、新、细、廉”,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满腔热情投入残疾人事业,认真履行职责,当好残疾人权益的捍卫者、生活的好帮手、情感的贴心人。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光荣的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国残联的有力指导下,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围绕残疾人需求,以“接诉即办”为主抓手,加强调查研究,积极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强化残疾人帮扶救助,加强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确保惠残政策落实到位,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真正当好残疾人权益的捍卫者、生活的好帮手、情感的贴心人,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而不懈奋斗!
关心关爱,携手并进。砥砺拼搏,同心飞翔。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25日开幕。这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北京篇章的重要时刻,共襄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次盛会。
回首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本市各级残联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紧紧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和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完成“三项硬任务”为牵引,始终聚焦“十个方面”主责主业,忠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有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在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深刻转型中,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创造幸福美好明天。
披荆斩棘,更显勇毅。苦干实干,更彰初心。未来五年,本市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做好残疾人工作,以首善标准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首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五年来,市残联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依托“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体系,各级残疾人工作者与残疾人普遍建立联系,残联所联系的助残社会组织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将政治引领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广大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明显增强。残联改革和自身建设持续深化。市区残联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明显增强。市残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连续制定抓党建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本市残疾人事业阔步向前。
北京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高质量兑现“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不断提标扩面。市残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健全多层次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全社会扶残助残力量高度凝聚,推动一幅幅暖心画卷在京城徐徐铺展。
年逾五旬的王女士家住丰台,因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由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扶养。她被所在社区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不仅享受低保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还经常有志愿者上门提供家政服务。为了减轻家属负担,在为王女士提供为期6个月的免费“喘息式”寄宿托养服务后,残联部门又主动作为,帮助她继续入住养老中心。因为有专业的看护人员照顾,生活有规律,饮食营养搭配,有伙伴陪伴,王女士脸上看见了笑,眼睛里有了光。
五年来,本市坚持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作为残疾人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始终着眼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残疾人提供一系列优先保障和重点保障。推动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和符合条件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政策落地。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年均惠及160万人次,累计补贴资金62亿元。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额缴费资助、应保尽保。率先建立普惠型重度残疾人寄宿托养补助制度,连续实施“喘息式”寄宿托养项目,强化对“以老养残”“一户多残”家庭倾斜扶持。五年走访困难残疾人家庭48.9万户,发放慰问金3.56亿元。7745户重残公租房家庭获得优先保障,4159户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获住房专项补助,残疾人社会保障更加稳固。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用心用情托起残疾人创业就业梦想,就是夯实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根基。
钟沅达,一个阳光帅气的“90后”小伙,却因罹患恶性骨肿瘤截肢失去左腿。在勇敢战胜病魔后,他又攀向人生梦想的高峰。在民政和残联部门支持下,2018年创建了北京怀柔誉盛宏源老年服务中心,利用村里闲置房屋为群众提供养老助残服务。截止到2023年初,他已承运怀柔区23家幸福晚年驿站,5家残疾人温馨家园,带动就业100余人。
五年来,本市对残疾人就业支持显着增强,交出一张亮眼的助残“成绩单”。率先建立残疾人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制度,率先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年度政策性资金较2017年翻番。党政机关定向招录残疾人公务员实现常态化。国有企业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社会责任考核。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扶持政策从城镇延伸至农村,受益人数较2017年翻番。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全部获“一人一案”精准就业帮扶。3.1万名劳动年龄内农村残疾人就业参保。422个职业康复劳动项目就近吸纳安置智力、稳定期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148名取得盲人医疗任职资格的残疾人在医疗机构就业。培育国家级、市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93家,“菜单式”免费培训3.2万人次。
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不断提升残疾人获得感的关键举措。凭借完善的康复设备,专业的康复指导,遍布全市的温馨家园通过提供康复、心理咨询等服务,着力打通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
五年来,本市康复服务持续扩量提质。市残联牵头制定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协调33个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22个重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预期,连续4年发布残疾预防工作报告。推动康复医疗体系持续完善,17家康复医院通过转型验收,每千常住人口康复护理床位数达0.4张;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病种扩增至12种,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规范管理率95.2%。率先建成覆盖全年龄段、各类别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为50.3万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创新辅具线上集中展示和“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汇聚服务厂家最多、辅具品类最多,补贴自动结算、产品配送到家,42万人通过平台申请辅具,“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成为现实。
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尊严的重要前提。五年来,本市融合教育深入实施。市残联配合教育部门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优先保障残疾儿童就近入学,为5921名残疾学生发放助学补助2680余万元。完善市、区、学区、学校四级融合教育支持体系,60%以上的普通中小学校建立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初步实现特殊学生全员、全过程、全环节支持服务。80%以上参加高考的残疾学生考取高校,融合教育成效显现。
随着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被安置在融合型校园中,他们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生活、游戏,感受到尊重、关怀与接纳,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多方携手,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身体的残缺无碍精神的伟大,生活的坎坷难阻梦想的勃发。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残疾人向梦想迈出的每一步,都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正是这更多的努力,也让他们的人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在距离北京市中心30余公里的闫家场村,闫卓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在通往闫卓家的路上,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宣传展板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记录着一位农家女孩儿走向冬残奥会冠军的不平凡之路。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由闫卓等5名选手组成的中国轮椅冰壶队成功卫冕,拿下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该届赛会的最后一枚金牌。时隔一年多以后,重温那一荣耀时刻,闫卓依然感慨颇深:“国家培养了我们,让我们有机会站到那个舞台上,今后还想进一步争取和努力。”她表示,北京有很多冰场、雪场,希望有更多残疾人朋友能够走出家门,健体强身,共同体验冰雪运动乐趣。
北京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拉近了广大残疾人与冰雪运动的距离。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作为全国省级唯一可同时进行残疾人夏季和冬季项目训练的场所,高质量完成了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冬残奥会国家集训队训练、冬残奥会火炬接力等服务保障工作。中心党支部研究制定《国家队集训保障工作方案》,成立国家队集训保障工作小组,为残奥冰球和轮椅冰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坚强保障。
回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颁奖花束是创新之一。手工编织的绒线花,不仅蕴含着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更被人们称为“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1251束颁奖花束中,有500束出自唐占鑫的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她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希望之家主要服务于脊髓损伤残疾人。未来,唐占鑫要把希望之家发展为更加专业的服务机构,为更多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我们要用实力证明不比别人差。”
五年来,市残联团结带领残疾人共创共享“双奥”荣光。本市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共获214金、135银、108铜,为祖国和首都增光添彩。
在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里,其乐融融,笑语欢歌。市级职康项目智选职康站的学员和家长们汇聚在一起,举办了庆祝第33个全国助残日文艺汇演。文艺汇演全程由学员主持,小合唱、诗朗诵、器乐表演等精彩的节目,博得老师、家长的满堂喝彩。
市残联持续开展“走基层、送文艺”、文化展等活动,拓展线上残疾人书画培训和文化交流,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成绩位居全国前列,真正实现让残疾人共建共享首都文化。
娴熟专业的电气安装,造型雅致的插花设计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期间,北京共派出35名残疾人选手,分别参加了数据处理、咖啡制作、电气安装、海报设计、美甲等23个项目竞赛,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首都残疾人职业风采。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一扇通向精彩生活的大门在广大残疾人面前打开,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触及更广阔的世界,也可以将向上向善、踔厉奋发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残联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温暖送到残疾人身边,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五年来,无障碍环境成为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有没有扶手,坡道是否达标,轮椅能否畅行无阻;盲道是不是连续可用;听障人士过马路能不能顺利残疾人走出家门前,总会担心这些问题。市残联主动作为,由“需求者”变为“推动者”,积极探索群团组织参与首都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全力推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借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契机,2019年11月,《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印发,这是北京市首次开展全市范围内无障碍环境专项提升行动。方案明确了4个重点领域的17项任务,盲道、人行道、地面交通、政务服务窗口、居住社区等均被列入,实行“应改尽改”。
市残联牵头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37个市级部门、16个区各司其职、高效协同,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6.6万个,城市无障碍环境规范性、适用性、系统性水平显着提升,形成了“群众提需、专班推动、条牵块做、网格管护、社会评价”的北京经验。
高标准推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一馆一案”督促改造提升涉奥场所及周边无障碍点位近万个,国际残奥委会主席称赞,北京冬残奥会的场馆无障碍设施是一流的,无障碍环境的改善将为中国留下宝贵的奥运遗产。
高水平推动《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构建了“全人群享有、全要素覆盖、全流程监管、全社会动员”的制度框架。率先实现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全人群覆盖、分层次补贴、全过程服务,“首善有爱、环境无碍”正融入残疾人生活、形成社会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法治护航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幸福生活更加“无障碍”。
走过海淀区八里庄街道温馨家园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听到里面传出欢快的歌声。有一群“孩子”在这里唱歌、跳舞、朗诵、排演各种节目,陪伴指导这些“孩子”的是他们的“妈妈”。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比“妈妈”年纪还大。这些“孩子”都是来自八里庄街道的大龄心智障碍者,他们的“妈妈”是驻守在温馨家园的工作人员。这些“孩子”似乎永远也长不大。他们可亲可敬的“妈妈”,就用爱,铸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五年来,在市残联积极推动下,社会扶残助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创建了“爱满京华”“自强与助残”等宣传品牌,开通全国首家地方残联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讲好残疾人故事,积极营造“365天,天天是助残日”的浓厚氛围。150个集体和个人获北京市自强模范、助残先进表彰,15个集体和个人获全国表彰,激励更多人“把助残善举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通过购买服务培育助残社会组织220个,398万人次残疾人直接受益。实名制注册助残志愿者18.3万人,服务总时长达248.6万小时,“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
五年来,本市残疾人权益维护更加有力。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等地方立法。开辟残疾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扩宽残疾人法律救助条件,组织“庭院式”法律服务,提供法律咨询、代书近两万人次,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1.03亿元。全市24家公证机构率先全部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动解决视力残疾人刷卡免费乘坐地铁等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
残疾人智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本市率先形成智慧残联建设顶层设计方案,残疾人服务“应上必上”互联网。总量达11亿条的残疾人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残疾人数据共享应用。29个主责事项纳入全市统一政务服务平台,7个事项“跨省通办”,牵头“扶残助困一件事”,实现“一次登录、集中办理”,让残疾人共享智慧城市便利。
爱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随着市区残联工作持续推进,帮助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共享首都发展成果。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做好新时代残疾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也对残疾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残联要在强化政治引领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进一步强化残联作为党的群团组织的政治属性,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残联建设成为“残疾人之家”,团结带领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
今后五年,本市将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系统完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市残联要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强化残疾人帮扶救助,坚持基本需求优先保障、特殊需求重点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推动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服务效能,确保惠残政策落实到位,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今后五年,本市将实现残疾人关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残疾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市残联要在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始终把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残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完善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显着提升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擦亮残疾人关爱服务“北京品牌”。
今后五年,本市将推进残疾人就业支持更有效能,让残疾人实现更为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市残联要在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充分就业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健全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提高就业培训和服务质量,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新创业,让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实现价值、提高生活品质。
今后五年,本市无障碍环境将持续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权利得到更好实现。市残联要在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用好北京冬残奥会遗产,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精心打造无障碍服务的“软环境”,让残疾人有发言权,让残疾人“说了算”,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的权利,让城市更有温度,实现“首善有爱,环境无碍”。
今后五年,本市残联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水平要显着提升,在推进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市残联要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围绕增强“三性”、去除“四化”的要求,积极适应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突出“严、合、新、细、廉”,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满腔热情投入残疾人事业,认真履行职责,当好残疾人权益的捍卫者、生活的好帮手、情感的贴心人。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光荣的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国残联的有力指导下,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围绕残疾人需求,以“接诉即办”为主抓手,加强调查研究,积极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强化残疾人帮扶救助,加强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确保惠残政策落实到位,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真正当好残疾人权益的捍卫者、生活的好帮手、情感的贴心人,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