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zǐ)靳(jìn)犀(xī)浦(pǔ)真的假的?
时间:2025-08-02  浏览次数:663

  西部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是增长本领的大课堂。奔赴西部、服务基层,有怎样的体会?又有哪些收获?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分享3位作者的思考与感悟。

  2024年,经组织选派,我有幸成為上海市援滇干部一员,开展為期三年的对口援滇工作。从黄浦江畔到西部小城,从机关办公室到基层一线,我始终思考的问题是:挂职為了什麼、要干什麼、能留下什麼。

  我挂职的地方在云南昭通盐津县,当地物產丰富,盐津乌骨鸡等农產品很有特色,却缺乏销路。我主动请缨,深入偏远山村,在实地调研中找到思路:產品跟上消费升级需求,才有市场增量﹔打通產地到市场的渠道,才能拓宽销路。於是,我们採取“盐津基地+上海市场”模式,依托电商平台,搭建销售渠道,辐射带动300余名农村群眾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月平均工资约4000元。

  通过“沾泥土”,我还认识到,协作应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共赢,如此才可持续。沿着这个思路,我们通过沪滇协作渠道,对接资源、吸引投资。当地得市场,企业得利润,多家农產品精深加工企业追加投资5500万元,协作的土壤孕育出硕果。

  初到西部乡镇驻村,干劲满满,但很快就受到“打击”:与乡亲们拉家常,聊到具体政策,乡亲们并不“感冒”。一开始还疑惑,明明是惠民政策,為啥大家“无感”,交流多了才明白,是因為听不懂政策语言。我也意识到,在基层工作,必须善於把政策语言转化為“家常话”。

  服务群眾,用“家常话”将政策解释清楚只是第一步,更需要读懂群眾“家常话”背后的喜怒哀乐。“家常话”裡,有群眾的关切点,也有推动政策落地的发力点。在这裡,“社会救助”不是抽象名词,而是张大爷的医药费有着落﹔“產业振兴”不只是报告裡的概念,而是李大姐柑橘园裡的累累硕果。找准大家的关切事,服务群眾才会更加精准、更有实效。

  乡村是一本“活教材”,常读常新。两年时间裡,村裡1513户村民的家长裡短,让我对如何开展基层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在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收获了成长。多下笨功夫,多啃硬骨头,让好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将继续努力。

  作為一名选调生,我2019年11月刚来到新疆鄯善县连木沁镇时,既有兴奋,也有忐忑。兴奋在於,一出校门就有机会用自己所学為乡村发展作贡献﹔忐忑在於,虽然对乡村生活并不陌生,但初来乍到,也怕自己干不好。

  5年多时间裡,自己边干边思考,悟出两个道理。一个是,做好基层工作,需要画好“工笔画”。基层工作往往涉及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都是小事。老人行动不便,家裡电视坏了怎麼办﹔进村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出行难”问题咋解决﹔葡萄种植怎麼管理,能否请来农技人员指导……小事不小,重在办好,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难题解决了,才会得到群眾的认可。

  如果说,為群眾解决具体问题是画好“工笔画”,那推动產业发展则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找出清晰的思路,理清发展的逻辑。比如,葡萄產业是我们村的支柱產业,从改造葡萄架式,到联系农业技术专家指导病虫害防治,再到开拓葡萄干销售渠道,实现全產业链打通,让村裡的葡萄產量、產值节节攀升。

  当看到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笑容,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具象化的“回报”。画好“工笔画”、写好“大文章”,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上一篇:万兆宽带引领家庭网络新时代开启智能生活新篇章   下一篇:关于暗月岛在哪里什么原因?